logo
search
织文鸭 > 作文 > 网站地图>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11篇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

相关推荐

为您整理以下最新的有关“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”的资料。作文伴随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,写作有助于人们更加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感受。真正的写作大家一定都是形成自己风格的,要敢于创新。如果有需要请参考本文希望你喜欢!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1】

春节过后,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,随着熙来攘往的贺年迈步,又一个大节日来到,那就是元宵节。

元宵节的节俗都跟灯有关,比如赏花灯、猜灯谜、舞龙舞狮,当然还要吃元宵。今年的元宵节,我们家是在家中做元宵度过的。妈妈将糯米细面在盆中揉捏,我也帮妈妈揉,细细白白的面粉扑得满脸都是,妈妈还将湿面粉点在我鼻子上,爸爸说:我象京剧中的小丑。爸爸用黑芝麻、核桃仁、红枣和白糖做汤圆芯。

搅拌时,芝麻散发出诱人的香味,我忍不住偷吃了一大口,调皮的芝麻粉粘在我觜唇的四周,看镜子中的我就象长了小胡子。我又帮爸爸搓汤圆,爸爸边搓边叫我唱:卖汤圆,卖汤圆,圆圆的汤圆圆又圆……

“哎,吃汤圆了”。妈妈叫我们吃汤圆了,我觉得今天的汤圆又香又圆又滑,在快乐中度过今年的元宵夜晚。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2】

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,也叫灯虎。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测,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,并有谜格24种,常用的有卷帘、秋千、求凤等格,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。

也称舞龙,也叫龙灯舞。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。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。其表演,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。在耍法上,各地风格不一,各具特色。

又称烤百病、散百病。 即信仰性的活动。参与者多为妇女,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,或过桥过走郊外,目的是驱病除灾。

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,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,它就可以不吃蚕了。于是,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,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,将粥用碗盛好,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、墙角、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,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。据称这项活动过去主要是养蚕人家流行的。

简称送灯,也称送花灯等,即在元宵节前,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,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,以求添丁吉兆,因为“灯”与“丁”谐音。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,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,头年送大宫灯一对、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,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、早生麟子;如女儿怀孕,则除大宫灯外,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,祝愿女儿孕期平安。

在有些地方有走桥的习俗。要连着走过3座桥,据说和十六日的“走百病”的习俗差不多。在十六日晚上,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,周用还有一首《走百病》的诗:“都城灯市由来盛,大家小家同节令;诸姨新妇及小姑,相约梳妆走百病。俗言此夜鬼穴空,百病尽归尘土中;不然今年且多病,臂枯眼暗兼头风。踏穿街头双秀履,胜饮医方二钟水;谁家老妇不出门?折足蹄珊曲房里;今年走健如去年,更乞明年天有缘;薪州艾叶一寸火,只向他人肉上燃;去年同伴今希有,几人可卜明年走?长安主人肯居停,寂寂关门笑后生,但愿中秋不见月,博得元宵雨打灯。”

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。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,还能跳跃和舞剑,高跷分高跷、中跷和跑跷三种,最高者一丈多。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,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,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。

“希望是人生的乳母”。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、贫穷的姑娘。正月十五,她因穷困而死。百姓为同情她、怀念她,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。每到这一天夜晚,人们用稻草、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。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、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,象对待亲姐妹一样,拉着她的手,跟她说着贴心话,流着眼泪安慰她,情景十分生动,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、忠厚、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。

“快乐的皮,幸福的馅,团团圆圆捏一块儿;问候的汤,祝福的火,幸幸福福煮一起”。正月十五吃元宵,“元宵”作为食品,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。汤圆,又名汤团、元宵。

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,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,亦称汤圆子、乳糖圆子、“汤丸”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。元宵即汤圆,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黄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成圆形,可荤可素,风味各异。可汤煮、油炸、蒸食,有团圆美满之意。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,而是在糯米粉中“滚”成的,或煮司或油炸,热热火火,团团圆圆。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,所以人们又称它为“元宵”。

汉明帝永平年间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。此后,元宵放灯的习俗,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,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,社会富庶。宋代,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,民族特色更强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,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。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,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,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。到了清代,宫廷不再办灯会,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。日期缩短为五天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可谓“花灯高高挂,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;红烛熊熊烧,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。”

作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,元宵节的特色活动还是很多的,有闹花灯、猜灯谜、舞狮子、划旱船、踩高跷、耍龙灯、迎紫姑等等,各式各样,五花八门。根据地域的不同元宵节的活动也会有所差别,拿闹花灯来说,民间有在元宵节这天挂灯、打灯、观灯灯习俗,故“元宵节”也称“灯节”。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,满街挂满灯笼,到处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,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。正月十五的“观灯”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,在这月圆之夜,街头巷尾,红灯高挂,有宫灯,兽头灯,走马灯,花卉灯,鸟禽灯等种类繁多,引来不少观灯的游客。

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传说不可计数,如汉武帝宫中有个叫做元宵的宫女,因常年不能回家,每天以泪洗面。好心的大臣东方朔打算帮助她,便对汉武帝说,火神要在正月十五日火烧长安,想要避免此次灾难,就要让元宵姑娘回家去做很多汤圆来孝敬火神,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。为了保住长安城,汉武帝只能同意,就把元宵姑娘放回家去了。自此,便形成了元宵节。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3】

今年元宵节正好是星期五,还没开学,我在家没事,妈妈说单位举行“健康知识有奖征答”活动,叫我去参加,我就去了妈妈单位。

刚过东关桥,我就远远看见城关医院门口围了很多人,走到跟前,我发现那几个负责健康知识有奖征答活动的阿姨和叔叔我都认识,我就站在群众中排队等着抽题,心里想,一会多得几个奖品让老妈刮目相看一下!

答题的人很多,前面一位奶奶抽到一道题:“碘是人体的智力元素,请问下面那种食品中含碘量最丰富?”奶奶不知道答案,就急着说:“医生啊,我不知道是啥,我不要奖品,你把答案告诉我,我以后想多用那些菜做饭让娃增加智力聪明点,行不行?”后面一位阿姨连声说:“是海带。”医生阿姨说她答对了,就给阿姨发了一个奖品,她高高兴兴地走了。哦,怪不得平时妈妈总是要我多吃海带,原来是吃海带能让我聪明啊!以后一定听妈妈话多吃海带!还有一位姐姐抽了一题:“糖尿病人饮食应当注意什么?”那位姐姐一下子就答对了,眉开眼笑地去领取奖品。终于轮到我了,医生阿姨一见是我正要叫我,我赶紧摆手让她别吭声,我相信我能回答对问题,我从一厚厚的一叠题库中很小心地抽出一题,打开一看是:“高血压患者服药是 A长期服用,B血压高时再服药。”听妈妈说我老姨夫就是高血压,我记得老姨夫经常吃药,看见我有点为难,阿姨说那再重抽一题,我说不用,想了想,决定选A,阿姨高兴地说我答对了,直夸我聪明,领取了奖品,我高兴极了,就对阿姨说:“我给你们做义务宣传员吧。”我站在路边告诉过往群众都来参与健康知识有奖征答。

不知不觉到了我上琴课时间,我才恋恋不舍去地离开,一路上心里很高兴,这个元宵节我不但了解了很多健康知识,还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些健康知识,就给今年的元宵节叫“健康元宵节”吧!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4】

今年的元宵节,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,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逐渐富裕起来,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。

我们全家六点三十分吃饱了饭,爸爸、妈妈、爷爷、奶奶、大爷、大娘、姐姐和我去邢侗公园看礼花,在路上,人来人往,川流不息,有城里的、还有是农村里来的,有开车的,有骑三轮车的等等,我们一家边说边聊,不一会到了。

时间到了,瞬间礼炮齐鸣,百花绽放,美丽的礼花姿态不一,变化多端,有的是半圆形、有的是扇面形、还有的是圆形、还有说不出来的一些形状,有的`像小灯笼、有的像瀑布,有的像向日葵,还有的像垂柳,最美丽的像一群群可爱的小蜜蜂,在百花丛中辛勤的采蜜。

今天是正月十五,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。

不过最出众的还是“流星雨”,只见火苗一飞冲天,顷刻间在空中炸开,声音如雷贯耳,炸开的流星拖着细长的尾巴四散奔逃,又飘飘然燃地落了下来,拖去了小尾巴,瞧!

烟花晚会结束了,我仍沉浸在光彩闪耀之中,我真佩服烟花,他们一个个冲上云霄,霎时粉身碎骨,虽生命短暂,但他们为了大家,做出了流光异彩的光亮形象,这是多么可敬可赞的“烟花”精神啊!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5】

故园今夕是元宵,独向满春作寂寥。这首诗是王守仁写的《元夕二首》。一听到元宵这二字时,想必大家的第一印象便是吃元宵了。但在元宵节这一天的活动,远远不不止这一项,有闹花灯、吃元宵和猜灯谜

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闹花灯了。但你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天中一定要闹花灯吗?让我们来探一探究竟。在我很小的时候,我的奶奶曾告诉我:在很久以前,一只神鸟来到了人间,可是被人们射杀了。天帝知道后,火冒三丈,决定派天兵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火烧人间。天帝的女儿知道后于心不忍,便悄悄地将此事告诉了人们。人们知道后,很快的想到了一个法子,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这几天在门口挂红灯笼,营造出一种已经被烧过的样子,骗过了天帝。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,又保住了财产。之后元宵节闹花灯这个习俗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
小孩子们也十分喜欢在这天里买花灯和猜灯谜。昨天我便与朋友们一同去买花灯了,花灯的样子数不胜数,有兔灯、有五角星形状的灯、有会动的小鸡颜色更不用说了,五颜六色的。在路上,我们边赏花灯,边猜灯谜,兴致盎然。老板问我:三十个不出头,打一个字。我想一会儿后,答道:是正字,对吧?老板点了点头,送了我一个花灯。

夜色慢慢深了,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回家了,但是那颗心久久不能平静。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6】

正月十五吃元宵,“元宵”作为食品,在我国也由来已久。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,这种食品最早叫“浮元子”后称“元宵”。

元宵即“汤圆”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黄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成圆形,可汤煮、油炸、蒸食,有团圆美满之意。

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,而是在糯米粉中“滚”成的,或煮食或油炸,热热火火,团团圆圆。

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,此后,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。

三、踩高跷

踩高跷,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,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,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。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《列子·说符》篇:宋有兰子者,以技干宋元君。

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,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,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,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
元宵节,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,也叫元夕、元夜,又称上元节,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。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,故又称灯节。

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两个说法。

其一,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,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,明帝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,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。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,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 在汉文帝时,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汉武帝时,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。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时,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
其二,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“三元说”;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故上元节要燃灯。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,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、扩展的。就节期长短而言,汉代才一天,到唐代已为三天,宋代则长达五天,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,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,整整十天。与春节相接,白昼为市,热闹非凡,夜间燃灯,蔚为壮观。特别是那精巧、多彩的灯火,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。至清代,又增加了舞龙、舞狮、跑旱船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“百戏”内容,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。 据了解,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“太一”的活动,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。不过,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。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,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。

1、元宵节的到来,娱乐场所、酒饭店聚集饮酒的人将会出现一个高峰,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。警方提示广大司机:开车不喝酒,喝酒不开车。

2、元宵节期间,多数市民选择外出聚会,赏花灯,家中无人,这就给犯罪法提供了可乘之机。警方提示:出门前,一定要检查家中所有窗户、防盗门是否锁好,特别注意厨房、洗手间是否严实。家中避免存放大量现金。存折、身份证和其他证件要分开存放。

3、元宵节期间,各种活动将到达顶峰,一些商家为烘托气氛会使用大量的彩灯、可燃物装饰,埋下许多火灾等致灾因素。消防不能忘,节日期间如发生火灾,应及时拨打119、110报警。

4、民在场所娱乐时要有序进出,避免拥挤混乱,要注意观察活动现场情况和识别警示标志,做到心中有数;要有意识地了解周围安全通道和出入口位置,见到危险警示标识千万不要靠近和触摸;遇到局部人员拥挤时,不要好奇凑热闹,避免发生拥挤踩踏;遇到突发情况时请听从指挥,有序疏散。

5、一些市民往往聚集在酒吧、ktv等娱乐场所饮酒“狂欢”,为防止酒后滋事伤害案件的发生,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控制饮酒,遇到纠纷冷静处理,切不可大打出手,以免引发严重的后果。

6、各文化娱乐场所及公众聚集场所人流量大,也给小偷提供了“便利”。警方提示,市民娱乐时注意看管好个人物品,贵重物品尽量放在家中或存放在店内,以免造成损失。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7】

在我们得日常生活中,有许许多多令我们难忘得事,我们想让它在大脑中烟消云散,可这件事却久久得在我们得脑海中回荡,好像有什么东西使它留恋。当然,有一个节日,使我至今难忘。每到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、赏花灯。象征着团团圆圆、和和美美。

记得那是去年得唐三藏师徒四人、姑娘骑毛驴、……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得表演。大街上热闹非凡,鞭炮声、鼓声、小朋友得欢笑声,简直能淹没啦整个芮城县。

随着秒针不停得转动,八点到啦,广场外已经是人山人海,仿佛每个人滴一滴汗,就能下一场雨,这一天要在广场放各式各样得礼花:首先是几颗“星星”往天上飞,离地面大约有两米多得时候,便炸开啦。然后是由定时礼花“占领啦”整个广场。看得我是眼花缭乱,这可是原来没有得。看完烟花,我们随着人流开始观花灯,街上得灯真多,使我目不暇接,有十二生宵灯、如来佛灯、观音灯、猪八戒灯、米老鼠灯、脸谱灯、……加上霓虹灯,把整个临泽城装扮得更加美丽。彩灯绽放着绚烂得色彩,好像在为国庆加油呢。

这一天,白天得热闹非凡,夜晚得人山人海,都使我记忆犹新,使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,因为它代表这我们得中国富有啦!我相信,在不久得今天,中国一定会以一个崭新得面貌来迎接下一次得辉煌!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8】

元宵节起源于汉代,相传汉文帝在平定“诸吕之乱”后继位称帝,而平定叛乱之日恰是正月十五,所以此后,每到正月十五夜晚,汉文帝都要出宫与民同乐,就确定了这一天为元宵节。后,汉明帝又敕令元宵燃灯,则又称“灯节”、“灯夕”。传说正月十五是“天官诞辰之日”,所以又称“上元节”。

自古至今,元宵节民间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,观花灯,猜灯谜。明清两代,妇女们还有“走桥、摸灯”的习俗。旧时,到了正月十六晚上,妇女们都罩上白绫衫,手拉手结队而行,走在最前面的举香开道,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称之“走百病”,相率过桥,谓之“度厄”。据说,过桥者能保一年腰腿无病,健康长寿。过桥后,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,称此举为“宜男”,可生男孩。

每逢元宵节之际,朝廷也要张灯结彩,官员放假,解除宵禁,百姓可整夜出行观灯。节期由汉代的一天,唐代的三天,宋代的五天发展到明代的十天,自元月初八至十七日夜止。昼为市,夜为灯,极为壮观。元宵节所以称灯节,是因为张灯、观灯是这一节日的主要内容。正月十三为“上灯”,十四日为“试灯”,十五日为“正灯”,十七日为“罢灯”又称“残灯”或“阑灯”。明代时北京的灯市就设在今东城区的灯市口。那时灯与市是合一的,元宵之夜在灯市口整条街上,除了两旁商家林立张灯结彩外,珠宝玉器、日用百货,更是应有尽有,热闹非凡。到了清代,灯与市就分开了,“市”归琉璃厂、灵佑宫,“灯”设内城东四牌楼和地安门一带。清末民初时,地安门、什刹海一带正月十五还搞过冰灯,极受百姓的喜爱。所以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,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元宵观灯的故事。传说,宋代有一对夫妻在元宵夜观灯时走散,恰逢宋徽宗赐酒,妻子急于寻找夫君,竟随手端起了皇帝的御用酒杯,并吟词一首:“月满蓬壶灿烂灯,与郎携手至端门。贪看鹤阵笙歌舞,不觉鸳鸯失却群。天渐晓,感皇恩,传宣赐酒饮杯巡。归家恐被翁姑责,窃取酒杯作证明。”风流皇帝听后,还高兴地把金杯赏给了这位妇女,留下了一段元宵佳话。

过去“灯”和“谜”是分不开的,有灯必有谜,所以称“灯谜”,俗称“打灯虎”(此说是从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而来)。在灯节夜晚一般是把谜条贴在花灯上或挂在拉绳上,猜中者有奖。有的店铺也张灯挂谜,还特意标出奖品,“如有猜中者,奖苹果三千”,当猜中者上前领奖时,奖品不过是一只苹果上插着三根牙签,以此增添欢乐气氛。灯节上出的谜语一般都是通俗幽默,趣味性的。如,谜面为“八戒洗澡”(打一肉食名),谜底是“猪下水”。又如,“农夫心内如汤煮”,(打三字俗语)谜底为“干着急”等。

元宵之夜,上有皎洁的月色,下有明灯万盏,天上人间交相辉映,可谓美不胜收。放焰火、走高跷、跑旱船、耍狮子、小串会等,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展现。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9】

提起元宵节,我们便会想起赏月、观灯等我们再熟悉不过事情了,可是今年我元宵节不仅仅是赏月、观灯,而做了一件更有意义事情。

今年冬天,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大雪灾,灾区人们菜地被毁,有甚至无家可归,灾区贫困人们需要钱款重建家园。灾区重建工作牵动了全国人民心。为支援灾区人民,我们学校决定举办“灯笼义卖会”活动。

隆重“灯笼义卖会”开始了。红、绿、黄,方、圆、长……柜台上摆满了五颜六色、各种各样灯笼。“走过路过不要错过!只要50元!”,“心动不如行动!又精致又好看!……叫卖声此起彼伏。同学们货比三家,精挑细选,终于买下自己中意灯笼。我看中了一盏圆形,上面画有老鼠一盏灯笼。它标价50元,由于这是一场赈灾义卖,我不但没有还价,反而主动要求100元买下这个灯笼。我和卖主手拉手来到了我们学校多功能厅,把100元钱庄重地投进了捐款箱。许多同学也和我一样,踊跃捐献,全校共捐6万余元。

在《爱奉献》这首歌优美旋律中,活动圆满落幕了。“…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……”引起我们共鸣歌声,伴随着我度过了这特殊元宵节。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10】

中华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,打开这座宝库的大门,大家认识了古时候伟大的思想家,知道了古时候神话故事,赏析了古时候建筑和绘画,知晓了中国有很多节日……

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新年、元宵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等。

今天我向大伙介绍的是元宵节。阴历正月观彩灯、猜灯谜、吃汤圆,合家团聚,其乐融融。

每当元宵节的晚上,大家一家人一块吃团圆饭。妈妈筹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,其中有一道必不可收的美食——汤圆。热气腾腾的汤圆上桌了,它们一个个圆溜溜的,浮在汤面上,像一个个胖娃娃。我舀起一个汤圆,先吹了几下,轻轻一咬,甜滋滋的,汤圆的汁都溢到嘴角旁,妈妈笑我像只小花猫。汤圆有黑芝麻陷、花生馅、豆沙馅等。

吃完团圆饭,大家一家人就去上街。街上人山人海,整条街像灯的海洋、光的世界。来到满园春,到处是摆满花灯的小摊,花灯各种各样,我又看见有聪明的喜羊羊、有懒惰的懒羊羊,除去卡通形象的花灯,还有花型的灯,各种动物形状的灯……

元宵节的活动真是绚丽多彩,真让人难忘啊……

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【篇11】

农历正月十五,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——元宵节,也叫上元节、灯节。元宵节是怎么来的?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?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元宵节吧!

据说,汉高祖刘邦死后,吕后乱政。朝中大臣周勃和陈平等人协力扫除了“诸吕”,拥立刘恒为帝(即汉文帝)。由于扫除“诸吕之乱”的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,所以,以后每年的这天晚上,文帝都要出宫游玩,以示庆祝。

从此以后代代相传,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。由于正月也叫元月,夜也叫宵,故称之为元宵节。《汉书》上有相关记载:“执金吾掌禁夜行,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。谓之‘放夜’。”说明西汉时期,实行晚间不许人们游逛于街道的“宵禁”制度,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解禁。

另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。

道教信奉“三官神”,即天官、地官和水官(或人官)。三官各有生日:

“天官”生于正月十五日,这天为“天官赐福日”,称“上元”;“地官”生于七月十五日,这天为“地官赦罪日”,称“中元”;“水官”生于十月十五日,这天为“水官解厄日”,称“下元”。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给“天官”过生日,祈求“天官赐福”,于是定这天为“上元节”。

除了以上两种说法,民间还流传着两个美丽而有趣的传说。

一个是,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。有一年冬天,下了几天大雪,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。刚进园门,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。东方朔慌忙上前问明缘由。原来,这个宫女名叫元宵,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。自从她进宫以后,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。她觉得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,不如一死了之。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,就向她保证,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上一面。于是,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,不少人都向他求卦。但是,他给每个人的签语都是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。这引起了长安城的恐慌,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。东方朔就说:“正月十三日傍晚,火神君会派一位仙女下凡,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,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,‘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。”说完,扔下一张红帖,扬长而去。人们拿起红帖,赶紧去禀报皇上。汉武帝一看,只见上面写着:“长安在劫,火焚帝阙,十五天火,焰红宵夜。”他连忙请来了东方朔寻求办法。东方朔假意想了一下,说:“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,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?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,万岁焚香上供,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,一齐敬奉火神君。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,满城点鞭炮、放烟火,好像满城大火,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。此外,通知城外百姓,十五晚上进城观灯,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。”武帝听后,立即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。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,热闹非常。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。当元宵的妹妹看到写有“元宵”字样的大宫灯时,惊喜地高喊:

“元宵姐!元宵姐!”

元宵听到了喊声,终于和亲人团聚了。

经过如此热闹了一夜,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。汉武帝大喜,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,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。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,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,这天叫做元宵节。

还有一个是,传说在很久以前,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,人们就组织起来前去捕杀。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,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。天帝知道后大怒,并立即传旨,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,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。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,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。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,吓得不知如何是好。最后,才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,他说:在正月十四、正月十五、正月十六这三天,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、点响爆竹、放烟火。这样一来,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。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,天帝往下一看,发觉人间一片红光,响声震天,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,心中大快。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。为了纪念这次成功,从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,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。

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历史悠久。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,这些活动就逐渐成为元宵节特有的习俗。

吃元宵是庆祝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。元宵,又叫汤圆、圆子。宋朝时,人们见之煮熟后浮于水面,就称之“浮圆子”。这些名称与“团圆”

音相近,取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。史籍中有关元宵的记载很多,宋朝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介绍汴京城过元宵节时市场所卖的食品时写道:

“市人卖玉梅……科头圆子、拍头焦镦。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,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,架子前后亦设灯笼,敲鼓应拍,团团旋走,谓之‘打旋罗’,街巷处处有也。”其中的“科头圆子”、“拍头焦镦”就是元宵的品种之一;宋朝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也有这样的记载:“节食所尚,则乳糖圆子、镦柏……十般糖之类。”其中,“乳糖圆子”可能是水煮的元宵,“镦柏”可能是油炸的。北宋之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,煮熟之后再以白糖、蜜枣等配食。南宋始有中间包糖的“乳糖圆子”。此后,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,酸、甜、咸、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。比较特别的是用芥、葱、蒜、韭、姜组成的菜馅元宵,被称为“五辛元宵”,有勤劳、长久、向上的含义。

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活动,民间有“三十的火,十五的灯”的谚语。故此,元宵节又叫灯节。元宵燃灯,最初是为了弘扬佛法。汉明帝永平年间,因明帝提倡佛法,适逢蔡情(yin)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,称印度摩羯(ji6)陀国每逢正月十五,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,是参佛的吉目良辰。于是,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。此后,元宵放灯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。汉时张灯仅一晚。到了唐朝,国家规定元宵节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为法定节日,官府也停止办公,放灯三天。除了时间延长外,唐代灯市的规模也令人吃惊。唐开元年间的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,花样繁多,其中包括二十间房屋那么大、高一百五十尺的大型灯楼。难怪唐朝诗人崔液做出“谁家见月能闲坐,何处闻灯不看来”的咏叹。宋代,元宵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夜。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,宋都汴京必是火树银花、灯火辉煌。其花灯品种除了一般的之外,有人别出心裁,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,然后“逐时放下,如瀑布状”。到了明代,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放灯时间延长为十天,从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七,并增设了戏曲表演。清代,虽然燃灯期限被缩短成五天,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喧闹红火。直到今天,元宵灯会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。

在冰雪满地的北方,人们还利用自然,雕刻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灯。令人赏心悦目,留连忘返。

猜灯谜是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兴越而流行的又一项活动。灯谜,就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。由于灯谜很难猜中,就像很难用箭射中老虎一样,所以灯谜又叫“灯虎”,猜灯谜又叫“射灯虎”。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一些游士为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,就常常把本意寓含在隐语之中来暗示。这种隐语当时叫“度(s6u)辞”,便是谜语的前身。猜灯谜作为元宵节的一项游戏始于南宋,人们把谜条系在花灯上,让游人在赏灯的同时进行猜射。明清时期,猜灯谜的活动也十分流行,明清时代的小说《红楼梦》、《镜花缘》等对“猜灯谜”都有所描写。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,谜格多达几百种,常见的谜格包括粉底格、秋千格、谐音格等。灯谜的谜面往往要注明用什么格。给猜射者一些启发和提示。制灯谜者的奇思妙想,往往令人拍案叫绝。比如:焉哉呼也(打四书句一),其谜底是“失之者鲜矣”。意思是,之乎者也矣焉哉,这几个文言文常用字中,只有“焉哉呼也”,失(没有)“之”、“者”,鲜(少)“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