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search
织文鸭 > 总结 > 网站地图 >

接纳孩子读后感(集合四篇)

接纳孩子读后感

时间:2025-04-15 作者:织文鸭

读完一本书以后,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,不能光会读哦,写4篇读后感吧。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接纳孩子读后感,欢迎大家分享。

接纳孩子读后感 篇1

在暑假里,我读了小巫的《接纳孩子》,这本书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个案,针对家长常犯的急躁、焦虑情绪,结合家长提问最多的儿童安全感、自主意识、认知模式、社会交往、规则规范以及性意识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和劝解。虽说《接纳孩子》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,但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具有启发意义!在这里,结合自己的经验,谈一谈读了这本书之后一些浅薄的感受!

一、接纳并尊重孩子的天性。

我们接触到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,有着不同年龄段、有着不一样的家庭教育,个性千差万别!作为老师就要用爱的目光关注孩子,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,接纳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!

一方面我们要用欣赏得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,每一位孩子都是天才宝贝都有他们的可爱之处,我们要以发现“美”的目光欣赏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不能够让孩子的不足遮住我们的眼光,只见沙子不见金子!

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孩子的“错误”。据书本所说,孩子“黏人”、不听话、发脾气、贪玩、“自私”、“没规矩”等等表现其实都是对外界环境做出的正常反应,都有其合理性,我们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表现,宽容孩子的过错,让孩子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特别是宣泄坏情绪(我们总是在压抑坏情绪,殊不知越是不让宝宝体验,他意犹未尽,下一次只会让他的情绪更加夸张,因为他想要彻底体验)、鼓励孩子说出不同的意见、提出不同问题。

二、鼓励孩子。

孩子做的.事都是凭着天性出发,但孩子们都有显示自己特长的性格,喜欢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,更喜欢家长和老师少批评自己。针对这一性格特点,我们把表扬和批评有效的结合到一起,发挥他们自然向上的心理特点,培养出孩子自信、自强的性格特点。比如:孩子表现好的事情给她记录好,待做错事的时候就拿出做好的事的记录和他研究,鼓励他扬长避短。这样既不粗暴,又讲道理。用鼓励的方式造就孩子天真自信的童年心境。

总之,我们教育的目的,不只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,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人格成长,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,假如我们善于接纳每一个学生,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心理健康,于是他们就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,违法乱纪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了。

我想,越善于接纳学生的老师,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越高,一个善于接纳学生的老师,会营造和谐健康的班风,接纳有益于培养孩子们的优良品德和行为。不接纳学生,寸步难行,接纳学生,万事亨通。我要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,时刻提醒和对照自己的工作。相信我学会了接纳学生,我的教学工作一定更出色。

接纳孩子读后感 篇2

第一次接触“亚人格”的概念。使用一种靠具象化练习来认识亚人格的方法。具体是这样的:我们想象自己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,周围挤满了各式各样的“自己”,有高有矮,有胖有瘦,有老人也有年轻人,有的穿着全套晚礼服,也有的穿着超短裙。凡是你能想到的女性形象都有,其中许多人是你根本不愿意认识的,你必须跟车上所有的人攀谈,直到彼此了解为止,无论你是喜欢那些人还是讨厌他们。车上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你心中潜藏的一种亚人格,也就是你自己的一种面貌。如果你能够与这些“自己”互相交流、互相了解,就可以更好地认识真实的自我。

儿时的经历会让我们形成各种各样的信念,这些信念深深植根与我们的潜意识中,影响这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决定,并且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影响。我们心中的偏见、痛苦、耻辱和负罪感,往往是从上一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。

每一滴眼泪都是灵魂之旅。任何消极的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。我们所承受的每一次痛苦和挫折都是有意义的,都可以让我们在探索内心世界的路上走的更远。老话说得好:“聪明人把经历当成老师,傻子把经历当成敌人”。世界时矛盾的统一体,如果没有消极的一面,那么积极的那一面就无从存在。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,就更容易接受现实。

尼采曾说,否定过去就意味着否定自身的存在。我们只有接纳了自己的过去,才能拥有选择人生方向的自由。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件事,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、对自己的看法。要回顾和接纳我们的整个过去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却是心灵成长的毕竟之路。越是痛苦和沉重的经历,就越能发掘出积极的内涵。

如果我们能够用新的、积极的方式诠释过去的不快经历,就更容易接纳和包容它,从而摆脱它对我们生活的持续影响。

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的积极诠释,咀嚼那些让我们感到孤独无助的消极诠释。世上发生的'事情本无积极和消极之分,是我们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出发,给不同的经历贴上了积极和消极的标签。影响我们感情的,并不是客观的经历,而是我们对某一段经历的主观认识。

承担责任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。大多数人只愿意为自己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承担责任,对于消极的事情则想方设法推卸责任。当我们学会承担责任时,就可以把一切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动力。即使我们为某些经历感到痛苦或是羞耻,至少也可以意识到这些经历在我们人生之旅中的意义,从而得到慰藉。我们可以告诫自己:“世界就是我们的画布,是我自己把这一次的经历画在了上面,为了给自己上这宝贵的一刻。”我们也可以告诉世界:“我所体验到的一切,都发源于我自己的心中。”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,你就可以自如地改变你的生活。

如果你不肯面对过去,过去就会成为你的包袱,让你无法自由前行,只能在一个圈子里打转。

接纳孩子读后感 篇3

写在前面:前一阵子,得了一本鸡汤读物—美国作家黛比·福特的《接纳不完美的自己》,有所启发,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共勉。

记得小时候,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,作业里是万万不能出一点错的。不小心抄错了一个字,撕掉整张作业纸;不小心算错了一道题,又撕掉整张作业纸。现在想来,虽然有些好笑,但这追求“完美”的个性却也跟随了自己这么多年,好处不少,带来的麻烦也不少。并非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,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强迫或完美主义倾向,这种倾向像一团火,有时点燃着激情,有时却损耗着精力,使我们陷于焦虑和自我厌恶之中。如果你时常有这种体验,请重新检视自己、承认“阴影”,别让完美主义拖累了你。

心理学家荣格所谓“阴影”,乃是我们内心中消极的一面,它破坏人际关系、扼杀精神、阻挠我们实现梦想;它尽管属于我们,我们却极力掩饰、拼命否定、不愿承认;它潜藏在我们意识深处,时时暗示我们自身的缺陷和不足。因此,我们惧怕“阴影”的存在,或拼命追逐阳光来摆脱阴影,或彻底躲入黑暗以自欺欺人。

拼命追逐阳光者,习惯于刻意讨别人喜欢,把那些可能惹人生气的`想法掩藏起来。幼年时,大家喜欢乖巧的孩子,于是你谨言慎行;长大后,人人夸赞活泼的性格,于是你故作开朗。你压抑着自己内心的叛逆情绪,厌恶着不善交际的内向个性,活给了别人看,却没有活出自己。

彻底躲入黑暗者,有的是破罐破摔,更多的则是选择逃避。为什么你会有“拖延症”?因为你惧怕一个不完美的开始,于是你逃避,迟迟不肯行动。为什么你在面对好事时时常感到压力?因为你担心一个不充分的准备,于是你焦虑,感到心慌难受。然而,逃避可耻也没用,在deadline面前匆忙完成的任务注定完美不了,紧张焦虑也不会让准备更加充分。

为了完美,你压力山大,焦虑不安,身心俱疲,但到最终也没能逃出不完美的结局。与其如此,倒不如坦然接受与生俱来的不完美,接受自己偶尔的情绪化、天生的羞涩感,接受无法预测的失败、总是缺席的运气。世上终究没有完美之人,没必要为这不能改变的事实而大费心力,还是对自己坦诚点吧。

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并不是放弃自我的完善,在接纳之后,轻松和宁静随之而至,而这将是塑造更美好的自己的基石。“我们身上的每一种特质,心中的每一种感情,都可以让我们得到某一方面的收获。阴影是我们内心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阴影之所以为阴影,是为了让我们的意识注意到它的存在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关注它,去寻找完整的自我。”所以,做完美的人还是完整的人,我愿意选择后者,你呢?

接纳孩子读后感 篇4

“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,主要是使用的度”,从最近的拆书工作里体会到的一句话,这本书是《接纳不完美的自己》。概括的说,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掌握一点就够了: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,只有完整的人。这个完整就包括人的阴影面和积极面,一般人只想要承认自己的积极面,压抑阴暗面,结果限制自己的潜能,无法幸福。

看似简单,可书中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,光要承认接受阴影面这件事,很多人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。有时它被压抑的.很深,你几乎发觉不到它的存在,但它却影响你的性格、行为习惯,让你问题重重。

书中介绍了很多方法,最容易采用的是“照镜子”:看看你身边的人,哪些人让你讨厌,找到讨厌的点和行为,停下来想一想,我是否也有这样的特质?

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行为,或者被责骂然后将这种行为压制,但它仍然在你内心成为你的阴影面。所以当你再看到它时反应会很强烈,要么远离、要么极端厌恶却不知道原因。只有当你平和的对待它时,它对你才会成为过去式,不会继续存放在你的内心,时不时的跳出来折磨你。

这本书在讲“接纳”的重要性时,提醒大家要积极的发现。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特质,这些特质有我们常规意义上“坏的”,但更多是“好的”,没想到吧?

比如很多人不能接受成功、性感、迷人,这类人人都想要的特质,他们承认这是他们的梦想,却不认为自己可以拥有他们。

发现并开始接纳我们身上的特质,无论它是好是坏,都是我们长成的必经环节。特质没有好坏,它呈现度的控制器在我们手中,你可以调节它,别让特质伤害你,要让它有助于你。